華文教育迎“互聯網+”新機遇 探創意課堂冀“留根”海外
中新社蘭州9月5日電 (記者 丁思)9月3日至11日,由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主辦、甘肅省僑務辦公室承辦的“2019海外紅燭故鄉行——甘肅非遺文化之旅”開啟,來自泰國、德國、澳大利亞等12個國家的15名華校代表體驗西部文化,探討海外華文教育事業發展的新機遇與新挑戰。
“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,‘漢語熱’風靡瑞士。”5日,瑞士日內瓦華文教育基金會校長褚峻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說,瑞士日內瓦是一個文化多元的城市,學漢語有一半的人是華裔子女,還有人因工作就業的需求,也有人純粹因為興趣,“從那時起,海外華文教育機構如雨后春筍般興起,會說漢語的人常會被邀請兼職授課。”
教師人員不足、缺乏專業培訓,也成為在教學一線堅守16年的澳大利亞標準中文學校教師袁玫的“最深體會”。她說,澳大利亞華文學校多為周末制,老師屬兼職型,工作流動性大,供需不平衡導致華文教學缺乏系統延續性。
“‘互聯網+教育’是未來華文教育發展的新機遇,線上授課能解決師資緊缺的現實,還能共享海內外優質教學資源。”褚峻說,該校也通過軟件參與“錦靈中文”線上課堂,并結合學生時間量身定制,靈活有趣。
如今,“互聯網+教育”已成為科學技能與教育深度結合的新式教育方法,被稱為“留根工程”的海外華文教育也日漸邁向智慧教育的新時代,為海外學子感受中國文化提供了新路徑。
褚峻認為,互聯網是不可或缺的輔助工具,但并不是萬能的,它不能取代實景授課,如何創新課堂的授課方式更是值得探索的課題。
課堂內,除了采用新穎有趣的形式將古箏、剪紙、書法等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課程,美國華文學校還嘗試通過STEAMM教育體系來吸引華裔學生參與實踐課題,自主運用中國文化、科技等知識解決問題。
“我們的教學體系,比世界公認的STEAM多了一個M,這就是中醫Chinese Medicine,中醫文化也成為華文教育授課的一部分。”全美中文學校協會會長邢彬說,學習中文并不僅是學習語言,更重要的是傳承中華文化。
課堂外舉辦的夏令營、話劇、尋根之旅,也是華文學校持續探索的方式。邢彬建議,尋根之旅要讓年輕華裔感受中國傳統文化,更要讓他們走訪了解中國的高精尖科學技術,讓他們立體化認識中國,從內心真正接納、認同自我身份。
2012年,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西北師范大學華文教育基地在蘭州成立,致力于海外華文教育的研究與人才培養。
西北師范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武和平建議,增加對年輕華文教師專業系統的培養,加大對華文教育基礎性研究,立足居住國教育體系,因地制宜地完善華文教育教師、教材的標準,最大限度發揮華文教育的價值和意義。(完)